中国夏商周时期,天下一体的思想已经出现。
25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北京 :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页。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成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
明末清初,国难当头,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声,至今回响耳际,成为激发爱国激情与责任心的至理名言。26 他有如下的言论:世上贤者皆云,民为国基,谷为民命。5民国时期出版有张穆编辑、缪荃孙校补的《顾亭林年谱》。只有顾炎武一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由此扩展其学问影响力度。中国夏商周时期,天下一体的思想已经出现。
大意是: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仲这句话说得多么好,礼义是管束人伦的法则,廉耻是做人处事的大节。24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2)从知与意俱起的角度看,知本身即是一意向性行动,或者说知与行本来就是一事。
自己觉其自己,其根据即是此良知明觉之自身。能义既泯,所义亦泯,还是那呈现之所是之自己。①以下举一些我在撰写本文时新读以及重温的研究成果,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不过,正如上文的分析指出,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切知识共有的结构,故在阳明心目中道德的知(或良知)既非可以理论或命题知识言,亦非可以实践或技艺知识言,而理论或命题知识与实践或技艺知识(如是贯彻知行合一的真知)却都可以是道德的知(或良知)的表现或工夫。
而从知行合一的角度看,阳明甚至不许说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他说: 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既为一‘是矣,便须与心对而为外,而此时之心亦为了别心。
第三个A是适切(aptness),指第一个A的获得完全是基于第二个A,即知识的获得完全是认知者认知能力的结果。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香港:三联书店,1993年,下册,第355—371页。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
阳明对行动的看法,即意之所用,必有其物。(81)为何若曰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则语意之间未免为二?这是因为如此,则有吾人立个心去致良知,在面对处境后又立个心去求之见闻,在求得见闻后又立个心去助成良知之虞,此与知行合一讲求一个道德的知或意欲不被隔断贯彻始终的精神不侔。如意用于事亲,既事亲为一物。(61)《答顾东桥书》,《传习录中》,第57页。
个中遣辞的良苦用心,z条正是解说,不赘录。饥而不食鸟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
(34)关于致知、涵养、力行三者的先后问题,朱子必以致知先于力行,惟对致知与涵养之先后,则有不一致的说法。譬如做台,须是做了台,才晓得台。
(70)并且,知善知恶(之知)即好善恶恶(之意),即已是行之始,亦即已是为善去恶(之行),故知行必合一。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22)(23)(24)《传习录下》,第109—110、137、137页。但吾人若不能推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则它便易为私意私欲隔断,它若为私意私欲隔断,则吾人的行为便与知行本体分离,此时唯有作致良知工夫,才可使行(为)重新与知(行本体)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然要深入说明道德心或良知为何能生起实践动力,则关键在于明乎:(a)道德的知的规范性结构乃知行合一。
为了方便下面的分析,让我们先列举阳明有关知行合一的主要论述。他更指出:审美类比的长处是表示道德的知与行之间没有间隙(there is no gap),短处则是好好色、恶恶臭不像道德的知般是有意识与主动的(conscious and active)。
(28)(29)《答友人问(丙戌)》,《文录》,《王阳明全集》卷6,第233、234页。只是不能致那良知,则亦是在强调知行合一的工夫意义。
时曰仁在傍,曰:‘如此才是真知即是行矣。(《朱子语类》卷9,《朱子全书》第14册,第301页)(d)学者若不穷理,又见不得道理。
尽管阳明未有考虑到下意识地知的情况,但由于我们(重要)的知识都是意识地知,故无伤于知行合一说的理论效力。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或疑朱子亦承认知行互发(前面曾引相关文字),亦强调亲身履历可以深化知识,《朱子语类》卷9记云:论知之与行,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u条说孔子知及之之说已是行了,但不能常常行,已为私欲间断,便是‘仁不能守,故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的话不但未能反对知行合一,相反正可见知行合一的工夫意义。本文引用阳明的文字,所标页码均依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③陈来:《有无之境》,第112页。事实上,传统中国哲学本就是以认知者的认知能力来界说知,《墨辩》《经上》3:知,材也。
了别之用仍是吾心之所发。然去穷理,不持敬,又不得。
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3)与知俱起的意是行之始,能贯彻实行是知之成,此即吾人在知行互相穿透并进的过程中将可获得更真实深刻的知(真知)。(38)对东桥的质疑,阳明的回应是: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所以,当面对程朱学者的质疑时,阳明遂修正其说为理无内外,谓夫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
但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此批评正是未契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实义。谓反观内省为求之于内,是以己性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无内外也。
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65)这用孟子的话说,即良知与良能为一体两面。
(31)《朱子语类》卷117,《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虽在困勉之人,亦皆可谓之生知安行矣。